預防病從口入 加強保”胃”戰

  • 2020/08/04
  • 預防保健
  • 長庚生技

當我們開心的吃吃喝喝,酸、甜、苦、辣下肚時,是否曾想像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在身體內是經過怎樣的旅程?

謝謝辛苦的胃 好好照顧它

胃位於上腹部,胃的入口稱為賁門,上接食道,胃的出口則為幽門,下接十二指腸。食物經咀嚼後吞入胃裡,就開始在體內進行一連串消化、吸收…的旅程。胃是消化系統中重要的一個器官,具有儲存、磨細、消化、殺菌、排空等功能。

食物進到胃裡,胃部的壁細胞會分泌胃酸。正常狀況下胃酸PH值在1~2之間,除了幫助消化外,胃部的強酸也可以幫助殺菌。胃酸的PH值那麼低,為何胃不會被胃酸侵蝕呢?那是因為胃的內部有一層黏膜細胞,黏膜細胞間柵欄狀的結構能防止胃酸破壞胃部。這些粘膜細胞持續會被耗損,但在正常的狀況下,胃部黏膜層有豐富的血液供應,產生新的粘膜細胞,替補被胃酸侵蝕的老舊細胞。

然而,現代人為了適應忙碌緊張的生活型態,日常中不斷重複許多錯誤習慣:藥物的過度或不當使用、晚睡、久坐不運動、暴飲暴食、用各種刺激物質來提神等,導致胃酸分泌過多,或胃黏膜屏障被破壞,抵禦胃酸的能力降低,造成身體狀況失去平衡,長久累積造成腸胃道不適。包括一些感染性的疾病(如幽門螺旋桿菌),也是因為失衡的身心,讓這些病原菌找到適合生長的所在。

常見的兩種胃部症狀

胃酸逆流

賁門位於食道與胃部之間,平時緊閉,以避免胃中的食團與消化液的混合物倒流進食道。在進食時,賁門會打開以便食物進入胃部。可能因為老化、肥胖、暴飲暴食、服用某些藥物…各種因素,導致負責賁門收緊或放鬆的下食道括約肌變得鬆弛,賁門無法緊閉而引起胃中混合物逆流到食道,傷害食道黏膜並可能造成心口灼熱、胸口悶痛或咽喉不適等症狀。

胃潰瘍

胃潰瘍指的是胃酸侵犯胃部黏膜細胞的程度,超過了粘膜層自我修補的能力。1983年首次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引發胃潰瘍的主要因素之一,此細菌會讓感染處發生過強的免疫反應,以及胃酸分泌量上升,也會破壞黏膜細胞柵欄結構,破壞黏膜完整性,最後產生胃潰瘍病變。

不管是胃脹、胃堵堵、胃酸逆流、胃潰瘍…狀況發生時,建議不要一味地相信商業廣告,只尋求短暫的「症狀緩解」,要從根本去解決問題,以免問題一再重複發生,甚至演變更嚴重的病變。


日常生活 做好保”胃”功課

正確飲食習慣:

  ‧均衡飲食,多食新鮮蔬果。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勿暴飲暴食,七分飽最好

  ‧避免刺激性、太甜或太酸的食物及飲料

  ‧飯後別躺平:飯後2至3 小時請勿躺下,除了能降低胃酸逆流機率,也可以讓食物順利流入腸道消化,晚上睡前3小時最好不再進食

  ‧戒煙、戒酒

規律適度運動

儘量避免穿太緊繃的衣物

維持正常體重

避免自行服用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的藥物:包含部分消炎止痛藥物、部分抗生素等

適時的壓力舒解-靜坐、腹式呼吸、心的轉變,常保持感恩

加強保健

維持胃壁黏膜分泌、提高表皮細胞生命週期,是維持胃部健康很重要的因子。攝取對胃部具有保護效果的食物或使用特殊的草本萃取物來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附著於人體胃部組織、促進胃黏膜分泌和細胞增生、抗發炎、解除腸胃道痙攣、預防反彈性胃酸產生..來達到保護胃部的功效。